欢迎进入8188www威尼斯官方网站!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政声传递
-
广东部署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和2023年森林督查工作 5月5日,省林业局召开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和2023年森林督查工作推进视频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部署打击毁林专项行动,推进森林督查发现问题查处整改,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省林业局局长陈俊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广州专员办一级巡视员贾培峰、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副局长刘金成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李云新主持会议。 会议对《广东省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进行深入解读,并通报了2022年森林督查发现问题查处整改情况和2023年第一季度森林督查自查工作情况。据统计,广东省2022年森林督查违法案件4475宗,目前完成查处整改案件1956宗。2023年第一季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下发我省8999个图斑,截至5月4日,全省各地已全部完成核实自查。 会议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领会国家林草局部署要求,全面梳理排查2022年以来毁林毁草问题,建立违法问题台账,重点排查国家公园、各类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等生态区位重要、敏感、脆弱地区,以及生态脆弱区草原各类毁林毁草问题,综合运用现地督导、公开通报、警示约谈、媒体曝光等措施,全力推动大案要案、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问题的查处整改。 会议强调,要牢牢盯住森林资源保护短板弱项。一要遏制违法采伐高发频发态势,各地要加强采伐全流程监管,转变林木采伐审批理念,促进森林资源培育和利用进入良性循环。二要加强临时使用林地监督管理,严格按照审批范围施工建设,强化优化临时使用林地复绿和恢复植被的监督管理。三要严防采石采矿违法用林,广东2023年森林督查要求对2016年以来审批的采石采矿项目开展专项督查,严厉打击采石采矿项目批少占多、批东占西、未批先建等违法使用林地行为,各地要按照森林督查工作方案要求,6月底前上报采石采矿项目专项督查成果。四要强化毁林开垦行为监管,通过查处一批毁林开垦案件、处理一批违法犯罪人员,坚决制止毁林开垦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五要合理处理地类争议问题,各地要以“三调”成果为统一底版,科学合理明确林地管理边界,规范林地管理,并据此编制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会议要求,要奋力推进打击毁林毁草和森林督查取得实效,各地要以超常规手段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利用护林员网格化管护体系,立即组织对全域范围内的林地开展一次全面排查;要以迅速行动推进存量案件查处整改,对无视林业法律法规,顶风作案,肆意破坏生态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置到位;要以各级林长为引领推进工作落实,统筹解决重大疑难问题,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责任落实与基层干部绩效评价挂钩的奖惩机制。 会议以视频形式举行,省林业局相关处室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市、县林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和业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各市、县公安局森林公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在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
刚刚
查看详情 -
广东红树林保护修复迈入新征程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省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章金牛岛保护片区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他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绿色发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中国贡献。 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红树林营造修复,已出台《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广东省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逐步建立了《广东省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评价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规范体系。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日前印发《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提出构建“两核五区多点”的红树林保护修复新格局,到2025年,全省将营造红树林5500公顷、修复红树林2500公顷,建立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使红树林保有量达到1.61万公顷。 湛江地处广东西南部,红树林资源丰富,正积极打造“红树林之城”。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有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16科25种,主要树种包括白骨壤、红海榄、木榄、秋茄、桐花树等;记录鸟类312种,包括勺嘴鹬、东方白鹳、中华风头燕鸥等全球珍稀水禽。 湛江红树林湿地是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栖息地、停歇地,是我国沿海防护林建设体系和湿地保护工程的重要区域,它在净化海水、调节气候、保护海岸、防灾减灾、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区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近年来,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出台管理办法、创新巡护管理模式、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体系、有序推进红树林确权登记、强化红树林科技支撑、开展社区共建共管等措施,积极推动红树林生态修复,保护区范围内自然资源及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红树林资源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持续增长,周边社区和谐稳定。 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作为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也是深圳湾最后的一片原生红树林湿地。保护区中红树林面积约100公顷,有真红树植物7科11种、半红树植物6科8种,本地自然生长的红树植物7种,包括海漆、秋茄、桐花树等。 目前,深圳市红树林面积达296.18公顷。2020年以来,深圳已完成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25.72公顷。2021—2025年,深圳将全面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完成营造及修复红树林面积超51公顷。“国际红树林中心”也即将落户深圳。 在不远的将来,红树林将成为广东省又一张名片。
2023-04-25
查看详情 -
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完成 今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自然资源部在此间举办的地球日主场活动上宣布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经完成。 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重大战略部署。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编制,完成了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并上图入库,作为项目用地用海审批依据。 全国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315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300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30%以上,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5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生态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区域,覆盖了绝大多数草原、重要湿地、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系统,以及绝大多数未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 据介绍,与各地自然地理格局相匹配,有的省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50%,有的省份不到10%。红线包括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地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及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海岸侵蚀等生态极脆弱区域约85万平方公里;其他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约50万平方公里。 按照划管结合的原则,在中办、国办《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基础上,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规范了国家重大项目占用的具体情形和审批程序,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的部门监管职责。 目前浙江、江西、上海、山东、安徽、四川等省份已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细则文件,其他大部分省份也已在征求意见或即将出台。自然资源部将定期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提升动态监测预警能力,部门联动协同,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
2023-04-25
查看详情 -
粤闽双城: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区示范 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先行者的不懈探索。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2017年,环境保护部公布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广东的珠海市和福建的厦门海沧区就位列首批46个市县名单之中。 厦门鼓浪屿 厦门与珠海,同为改革开放中的首批经济特区,在其各自的省份中,又有着相近的地理区位、自然禀赋,最终都选择了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示范区”,两座滨海之城的绿色实践值得细细品读。 珠海渔女码头 生态理念:将绿色写进决策机制 珠海与厦门,虽相隔千里,却如同各自的镜像一般,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从面积上看,厦门约1700.6平方公里,珠海1736.5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厦门的经济总量高于珠海,但在人均GDP上珠海又略胜一筹;从城镇化率上看,珠海与厦门均已经接近90%;从城市形象上看,珠海和厦门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宜居城市”,在社交软件上成为人们搜索出行旅游的热门词条之一。 航拍珠海情侣公路 面朝大海,气候宜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珠海与厦门在自然人文禀赋上,已经比很多城市“赢了太多”。 城市的外在风貌只是表象,从城市发展的理念上看,珠海与厦门虽然出发的时间不同、方法各异,却最终殊途同归: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生态优先,在“绿色”二字上下真功夫、做真文章。 生态优先,写在了两座城市的发展脉络里,也写在很多鲜活的案例与故事上。不过,在树立生态发展的理念上,厦门的实践探索要来得更早。 厦门鼓浪屿码头 筼筜湖位于厦门岛的西部,曾是一个天然避风港。“最爱月斜潮落后,满江渔火列筼筜。”“筼筜渔火”曾是厦门著名的“老八景”之一。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筼筜湖因大规模围湖造堤和城市污水直排,湖水变黑发臭,鱼虾几近绝迹,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 1988年3月30日,厦门市政府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会议。在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 习近平提出的20字方针打响了厦门生态治理修复的“首战”,同时也开启了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生态环境究竟是取之则用的资源,还是需要精心呵护的资产?厦门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生态治理实践中,逐步明确了“生态立市”的宗旨,生态文明的理念被纳入到政府的决策机制中来。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主持编制了《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首次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纳入特区发展战略重要目标,更设置了“厦门市城镇体系与生态环境问题”专章。生态文明从“副位”变为“主位”,这不仅在厦门是史无前例,更是在全国也开了先河。 从小小的筼筜湖到整个厦门市,三十多年的特区实践中,绿色发展始终贯穿着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同为经济特区的珠海,在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如何适应的探索上也敢为人先。 1992年,珠海首开先例,率先提出环境保护“八个不准”:不准乱开石场;不准建设有大烟囱或有严重污染的项目;不准乱设广告牌;市内的噪声不准超过四十五分贝……这些规定成为当时国内最严格的环境准入要求,也一度成为各地学习的标杆。 1998年,珠海拥有地方立法权后,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珠海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此后,珠海不断开展生态文明立法,先后制定40余部生态文明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经济与生态,鱼和熊掌如何兼得?关键在于政策的红线能够守好。珠海在四十余年的特区实践中,没有走高污染、高资源消耗的“捷径”,留下的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绿色产业,以及让市民们满意的碧海蓝天。 2022年,珠海市空气质量优良达标率为89.9%,位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13位,17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这些生态治理的成绩单,是对“绿水青山”理念的最好回答。 生态修复:城市更新让位于环境保护 大屏山郊野公园位于厦门海沧区海沧大桥西面,东与厦门岛隔海相望,站在山的制高点俯瞰,可将厦门六区尽收眼底。每逢三月,公园的樱花谷里2000株樱花形成一片花海,总能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打卡、参观。 作为郊野公园的设计者,海沧区城建园林公司的工程师林永奇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在他的讲述中,大屏山曾经不是一座孤山,而是近二十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张,新建道路网络将其与原有的山体分隔开来。虽说是“郊野公园”,却是城市的钢筋水泥中的一座孤岛。 十几年前,每当来自厦门岛的车辆经由海沧大桥驶入海沧,映入眼帘的都是山体上附近村民开垦的菜园和棚屋,杂乱不堪。对山地的过度开发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每逢暴雨天气,裸露的山体上就会流下黑色的泥水。 改变大屏山面貌的,是2009年的一次山火。参与救火的林永奇回忆,那次火灾过火面积达898亩,烧毁了山上成片的松树。火灾过后,关于大屏山的生态修复提上了日程。 2010年,海沧区邀请中规院厦门分院对大屏山公园进行总体规划,将公园定位为生态休闲的山体公园。这一年,大屏山重新披上了“绿装”,香樟、木荷、红锥等乡土树种纷纷“入住”,10万株常绿阔叶树成为大屏山的“新主人”。 种树只是第一步,在设计师们的悉心设计下,过去村民留下的梯田被改造成了种植油菜花、向日葵、硫华菊的花圃,用于灌溉的水沟被铺设上了溪石,增设了雾森,成为既能供游客夏日避暑,也具有增加湿度、涵养水源功能的亲水平台…… 而在对大屏山公园的规划过程中,却有着一段插曲。原来这里曾经要建设一座星级酒店。在当时的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这块土地都是作为建设用地使用的,项目实施似乎不存在障碍。 然而在当地政府“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上,项目用地却与生态控制线产生了矛盾——它处在“一张蓝图”划定的生态控制线内。经过协商,酒店项目被取消,相应规划也作出了调整。 厦门大屏山郊野公园成为游客拍照打卡胜地 在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上,厦门选择了后者。得益于当年的这一选择,才留下了一个供市民们休憩游乐、完整的大屏山郊野公园。 生态修复与保护如何跟上城市更新扩张的步伐,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中国,这是每一个新兴城市都会面临的问题。作为拥有珠三角最长海岸线的城市,也是大湾区唯一同时具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三大海洋生态系统的城市,珠海对唐家湾海岸线的修复堪称范本。 唐家湾沙滩全长1.4公里,是珠海打造“情侣路浪漫风情海岸”的重要节点。2018年,在实施唐家湾附近沙滩修复过程中,发现部分施工区域和海草床生长区域有所重合后,珠海市马上停止海草床范围内所有施工,为海草床生长“让路”;同时,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人为破坏海草床,开展海草床资源及生态环境调查。 后来经过调查,唐家湾的海草床种类为贝克喜盐草,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种,并被认为是10种具有灭绝风险的海草种类之一。而最新调查显示,该片海草床2022年面积约为7-8公顷,较2019年增长2-3倍。 城市建设为生态多样性让路,这是“生态优先”融入到珠海城市基因的绝佳体现。 生态效益:创造市民的精神家园 最近,在珠海淇澳红树林保护区,工作人员时常能观测到大批鸥类、鹬类、鸭类等候鸟以及鹭鸟在红树林外缘栖息觅食的场景。鸟儿们时而盘旋,时而俯冲,时而飞舞,场面十分壮观。 珠海对于淇澳岛湿地的保护已有二十余年。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因其可作为沿海保堤护岸和作牲畜饲料而被引入珠海,并迅速在淇澳滩涂泛滥,对滩涂海岸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威胁,淇澳岛的广阔滩涂也未能幸免。1998年,淇澳岛仅剩32公顷的原生红树林。 1999年开始,在珠海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珠海各方工作人员和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科技人员开始进行互花米草治理,开展恢复红树林的艰苦探索和试验研究。历经十余年的造林恢复生产实践,淇澳红树林成林面积由1998年的32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500公顷,成为国内人工种植连片面积最大的一片红树林。 淇澳保护区十几年如一日的久久为功,不仅造就了如今万鸟齐飞的生态盛景,也为珠海带来了一张绿意盎然的城市名片。这片空气清新、风景优美的湿地,为自然教育的萌芽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每年,有大量珠三角和港澳市民和学生团体申请前来接受自然教育,仅2019年通过预约前来接受科普教育和参观的人员约16.7万余人次。各种亲子教育、自然课堂形式丰富多彩,也间接带动了淇澳岛周边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从来不是孤立的闭环。一座城市绿地的增加、水质和空气质量的改善,带来的是城市形象和品质的提升,也增强了市民对共同家园的认同感与获得感。 “每天有空就来这里喝喝茶,聊聊天,吹吹海风。”在厦门海沧湾公园的亲水平台边,本地居民林先生正悠闲地给朋友沏着茶。从2018年至今,海沧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位居厦门全市第一,对于自家门前的变化,林先生和朋友脸上满是自豪。 厦门海沧湾公园的一角 海沧湾位于厦门岛西海域,自古以来是厦门岛及鼓浪屿连通大陆最便捷通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由于历史和河口地势的原因,海沧湾沉积了大量的淤泥,岸线和港湾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修复前,海沧湾的海滩上是大片黑色淤泥,滩涂上捕蟹、捉虾的网笼随处可见。 海沧城建集团工程师林建颖告诉记者,海沧湾岸线整治工程是从2015年开工建设,全长6.4公里。建设内容包括修建休闲广场、亲水护岸、栈桥和红树林种植等,打造面向公众开放的生态生活空间,恢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昔日岸边黑色的淤泥和海漂垃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25.4万平方米的红树林和整洁干净的沙滩。春天来临,大批市民在栈桥上悠闲地散步、健身,白鹭信步于红树林和潮间带滩涂上,潮起潮落,风景如画。这座滨海公园不仅供市民休闲娱乐,也记录着嵩屿码头的古老历史,成为市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厦门海沧湾公园红树林已初具规模 一座“高颜值”的城市离不开市民的参与与拥护。据了解,厦门市在国家、省生态文明评价考核基础上,每年都开展贯穿全年的全面评价考核,而考核的标准以群众满意度为主要参照。以群众满意度为指挥棒,这是厦门多年位居全国生态文明指数榜首的最好注解。 南方观察 “头雁”领航 “群雁”齐飞 孙文静 如果说一滴水可以映射出太阳的光辉,那一座城或可见证生态文明的向善向好。在南粤大地,珠海凭多项“国字号”荣誉化身大湾区的“生态担当”;在八闽大地,厦门凭“高素质”“高颜值”实现生态环保综合荣誉“大满贯”。一路荣光背后,是生态理念引领城市“蝶变”,亦是生态行动改观城市“容颜”。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生态实践都是由一定的生态理念来引领的。以享有“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美誉的厦门为例,从“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上提出的20字方针,到逐步明确的“生态立市”宗旨,再到首次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特区发展战略重要目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渐臻完善,助力锦绣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精心运笔,成就大美。“中国十大宜居城市”的金字招牌,便是对重视生态建设之城的最好馈赠。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珠海停止部分区域的施工主动为海草床生长“让路”、厦门在面对大屏山的保护与开发“两难”中弃房地产项目……在一个个鲜活的可触可感事例中,我们乐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正因此,我们更应格外珍惜方寸之地的生态价值,亦须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珠海,打赢外来物种入侵的淇澳岛湿地已成鸟类栖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在厦门,经治理后的海沧湾公园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良好生态环境
2023-04-12
查看详情 -
广东召开春季造林绿化工作调度会议 3月28日,省林长办组织召开春季造林绿化工作调度会议,强调要加大力度抓好各项工作,加快推进春季造林绿化。省林长办主任、省林业局局长陈俊光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广州、河源、汕尾、江门、阳江、湛江、茂名、清远、潮州、云浮等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同志汇报今年造林绿化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据统计,正值春季,全省各地造林绿化工作火热开展,截至3月25日,全省已完成林分优化41.3万亩,完成备耕整地36.1万亩。 当前,全省各地正渐次进入雨季,造林绿化正当其时。会议强调,各地党委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履行造林绿化主体责任,坚决摒弃观望等待思想,振奋精神,担当作为,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着力加快推进春季造林工作。要坚持系统谋划,成立联席会议制度或跨部门专班,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与林业各项工作统筹推进,重点解决松材线虫病危害、重要生态区域桉树改造、保护区内商品林改造、生物防火林带营建、困难地造林、油茶林低质低效等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开展区域系统治理,共同抓好落实。要解决突出问题,落实用地和资金,充分利用先造后补、以奖代补、采伐指标调控等政策,提高林农参与造林的积极性,同时要切实用好林分林相改造专项资金,统筹各个渠道资金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保障省下达的林分优化、森林抚育考核任务按时保质完成。要建立倒逼机制,明确完成项目作业设计、财政资金预算审核以及招投标工作的时限,开展深调研,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春季造林绿化任务全面完成。 会议还强调要做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工作,明确要求示范点建设要结合当地党委、政府重点工作、中心工作和乡村振兴、国债项目、“六大行动”开展,边谋边干、真抓实干,不误林时,同时适时更新示范点建设信息数据,规范绿美广东生态示范点建设。 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省绿委办专职副主任,省林业局有关处室主要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会,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各地级以上市林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分管造林绿化工作的负责同志在各地分会场参会。
2023-03-28
查看详情 -
202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 2022年,全国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完成造林383万公顷、种草改良321.4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84.73万公顷。目前,我国森林面积2.3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02%,草地面积2.65亿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32%。 一、全民义务植树广泛开展 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连续第10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他强调,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要弘扬塞罕坝精神,继续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宣传教育,科学、节俭、务实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抓好国土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让锦绣河山造福人民。 全国人大领导、全国政协领导、中央军委首长义务植树活动及第21次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活动相继开展。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全面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全年发布各类尽责活动262个。中央直属机关组织干部职工完成义务植树12.6万余株。中央国家机关推进节约型绿化美化单位建设,组织干部职工栽植各类乔灌木、花卉24.9万余株。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2022年度军事区域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动员广大官兵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支援驻地生态建设。 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领导以不同方式参加义务植树,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北京市优化提升五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吉林省线上公布121个“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上海市打造绿化认建认养捐赠平台并纳入市政府“一网通办”。浙江省开发推广“浙里种树”应用程序,实现义务植树网上预约、落地上图。福建省推出“霞浦古树名木认养”等捐资项目。天津、黑龙江、山东、河南、海南、四川、贵州、云南、新疆等省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植树活动,营建了一批纪念林。 二、科学绿化持续深入推进 4月12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久久为功做好国土绿化各项工作。印发《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2—2030年)》,为推进国土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 开展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初步掌握全国造林空间底数。全面实行造林绿化任务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推进造林、种草改良、防沙治沙等任务落地上图。启动辽宁等7省区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全年完成造林38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20万公顷,飞播造林17万公顷,封山育林104万公顷,退化林修复142万公顷。山西、甘肃、内蒙古、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等7个省份人工造林超过6.67万公顷。完成种草改良321.4万公顷,其中人工种草120.4万公顷,草原改良201万公顷。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等4个省份人工种草超过6.67万公顷。 三、系统治理迈出新步伐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在“三区四带”等重点区域组织开展72个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十四五”前两批19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山水工程”入选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组织实施20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印发《“十四五”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行动计划》,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等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启动11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三北工程完成造林84.79万公顷。国务院批准延长第二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期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万平方公里,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496个。 落实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启动首批18处国有草场建设试点,推进国家草原公园建设试点,安排草种繁育基地建设任务2.1万公顷。成功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以视频方式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正式施行《湿地保护法》,印发《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新增18处国际重要湿地和4处国家湿地公园,7个城市被评选为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印发《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发布第六次全国荒漠化沙化调查和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在7省(区)开展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新建、续建6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北京市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任务。河北省深入推进雄安千年秀林建设等重点工程。江苏省推进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及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建设。湖北省加快推进国土绿化五年攻坚提升行动。湖南省着力开展湘江“千里滨水走廊”扩绿增量。广东省推进高质量水源林、沿海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重庆市高质量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年度建设任务。陕西省实施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南部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 四、城乡绿化美化同步推进 印发《国家森林城市管理办法》,授予26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国国家森林城市数量达218个。印发《“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推进城市结构性绿地建设。修订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选管理办法》,全国100余个城市开展了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印发《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全国各地建设3520个“口袋公园”。印发《“十四五”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鼓励开展农村庭院和“四旁”绿化,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印发《国家公路网规划》。交通运输系统科学实施公路绿化,全年完成公路绿化里程近10万公里。铁路系统新增铁路宜林地段实现全面绿化,全国铁路绿化里程累计达5.59万公里,铁路线路绿化率达87.32%。落实河湖长制,推进沿河沿湖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印发《关于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布设农田防护林网工程。 全国工会系统建设“工会林”“劳模林”1300余个,面积近1.13万公顷,种植树木2300万余株。共青团系统发起全国青少年“绿植领养”活动,发放绿植1400多万份。全国妇联系统动员广大妇女开展种植“母亲公益林”等绿色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创建“美丽庭院”635万户。中国石油发起“我为碳中和种棵树”公益活动,完成义务植树423万株,新建绿地1370公顷。中国石化深入开展绿色企业行动,完成义务植树194万株,新建绿地186.9公顷。全国冶金系统开展矿山复垦行动,新建绿地415公顷,新增复垦造林面积287.5公顷。中国邮政开展绿色邮政建设行动,着力减少碳排放,完成义务植树21万株。 五、绿化质量逐步提升 全面落实天然林管护责任,使1.72亿公顷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任务46.2万公顷。持续推进退化林修复工作。印发《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5年)》,落实310家试点单位,2023年试点任务面积17.2万公顷。编制《林草种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新增省级乡土树种采种基地56处。全年生产林木种子1634万公斤,生产可供造林苗木287亿株,绿化良种使用率达到65%。印发《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参考名录(2022年)》,出台《“十四五”全国珍稀林木培育实施方案》。开展林业碳汇试点市(县)和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建设。成立林草碳汇研究院,举办首届全国林草碳汇高峰论坛。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积极参与涉林议题履约谈判。 六、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全面建立林长制,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组织体系,各级林长近120万名,初步建立起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林长制督查考核列入中央和国家机关年度督查检查考核计划。印发《林长制督查考核办法(试行)》,开展首次林长制督查考核工作。印发《林长制激励措施实施办法》,完成2021年激励评选,4市4县获国办激励。安徽、江西省全面施行省级林长制条例。 首次产出统一标准、统一底图、统一时点的2021年度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成果,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和应用持续深化。印发《国土绿化项目作业设计管理规定(试行)》。挂牌督办、通报一批破坏林草资源的重点案件,集中约谈部分问题严重地区。全年恢复乡镇林业站1000余个。完成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情况调查。发布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组织开展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整治行动,成功举办首次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 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形势下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意见》。建立包片蹲点机制,全年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持续保持历史低位。深入推进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首次实现县级疫区和乡镇疫点数量净下降,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和病死树数量比上年分别下降11.9%和26.1%。加强美国白蛾防治,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成效显著。完成草原有害生物防治1384.6万公顷。印发《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 七、生态美百姓富取得新成果 全年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8.37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910亿美元。制定《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全年完成油茶种植13.33万公顷、改造26.67万公顷,茶油年产量有望突破100万吨。出台《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全国沙产业发展指南》《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南》。印发《关于推进花卉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花卉竹藤领域标准体系。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顺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致贺信,大会发布了“以竹代塑”倡议。参展2022荷兰阿尔梅勒世园会,中国展园荣获室外展园铜奖和最佳体验奖。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生态护林员政策稳定。 八、支撑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国土绿化行动顺利实施。新增国家储备林建设贷款344.63亿元。推广“林权抵押+林权收储+森林保险”贷款模式,鼓励创新发展绿色权益抵质押贷款业务,截至2022年底,全国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推出浙江竹林碳汇金融产品。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 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科学绿化气象保障服务行动计划(2022—2025年)》,加强科学绿化气象服务能力。积极开展春季植树造林适宜期气象预测服务、森林草原防火防病虫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组织开展2022年全国生态质量评价,完成2022年全国生态地面监测试点工作。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生态补水,实现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腹地形成一定面积的生态湿地,河口三角洲水面显著增加。全日制本科教育增设湿地保护与恢复等新专业,遴选认定林学等2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开展林草领域重点实验室重组和新建工作。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积极推进速生林木新品种选育、林草病虫害检测预警和防控、重要生态区保护修复等技术和装备研发。印发《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开展森林资源价值核算试点,启动第4期森林草原资源及生态系统服务核算工作。 召开弘扬塞罕坝精神座谈会,表彰298个“全国绿化先进集体”、147名“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和146名“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持续加强中小学国土绿化教育工作,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鼓励造林绿化题材作品参展参演重大节庆、展演、展览活动,支持国土绿化题材的文艺作品创作。组织制作理论节目《思想耀江山·绿色篇》,推出纪录片《最美中国,四季如歌》和电视剧《春风又绿江南岸》等一批生态建设相关题材优秀作品。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国土绿化工作要坚持稳
2023-03-14
查看详情
内页侧栏
咨询电话 HOTLINE
021 8753 3313